生活習俗—冬至炕熏臘肉
流行于全省各地。湖南人喜食臘肉,冬至開始殺年豬,除留部分鮮食外,大部分制成臘肉留著長年食用。其制作方法是先將豬肉(最好帶皮)或牛肉、雞、鴨、鵝、魚、兔肉等用鹽或拌以五香、八角粉腌四、五天,待晾干后,以鋸木、谷殼、花生殼、桔皮、柚皮等燒煙熏烤,或掛在柴火灶上,讓冷煙熏烤,稱“冬臘肉”色澤鮮紅,味道香美,可食至來年伏日不壞,家人自食、待客、賓館、酒店的佳肴。
生活習俗—伏日吃姜
流行于長沙、湘潭、株洲等地。夏日炎熱,氣候干燥,人們喜貪涼,故易蘊積內寒。民間有伏日吃老姜炒子雄雞(剛開叫的公雞)習俗,姜要多放,一只雞一般要放半斤姜,以便驅寒。長沙人吃時要將門窗關閉,吃得大汗淋漓,意在發散體內蘊寒,防止秋發寒病。民諺云:冬吃蘿卜夏吃姜,不勞醫生開藥方。伏日吃姜炒子雞最好三個伏日都吃,如果條件不允許,一般也要吃一個伏日。農村亦有用草藥路邊荊煎水烹制老姜炒雞,以散寒祛溫健腳強身的此習沿襲至今。
生活習俗—立夏吃蛋
流行于湖南大多數地區,尤以湘南的衡陽、郴州、永州和湘西最甚。立夏日,將整雞蛋煮熟,剝殼后加紅棗煮湯吃,叫“吃立夏蛋”湘南一帶,尤其是嘉禾、臨武、藍山、桂陽于立夏當天早晨起來,將整雞蛋或鴨蛋煮熟,用紅紙或紅色染料將蛋皮染紅,再用一個小網袋裝上,系于少年、兒童的前胸,一直掛到中午或下午再剝去蛋殼將蛋吃掉。民間以為立夏吃蛋,能強身健胃,行走有勁。諺云“立夏吃蛋,石板踩爛”
生活習俗—喝涼藥茶又稱喝涼茶
流行全省各地城鄉。湖南夏季炎熱,氣候干燥,容易受熱中暑發疹或生瘡癤痱子,人們常以一些清熱解暑、利尿解毒的草藥,諸如金銀花、淡竹葉、夏枯草、車前草、香薷、薄荷之類,加上石膏等礦物藥,煎水或開水沖泡,代茶喝,以防暑解熱,祛濕消毒,強身健體,稱“涼藥茶”或“涼茶”所用之藥草,農村多上山自采,城鎮則中藥店有專門配制供售用。此習永盛不衰。
生活習俗—米粉
湖南省內尤其是常德市、湘西、湘南一帶的風味食品和小吃。依據加工方法不同,有“腸粉”切粉”濾粉”榨粉”統稱“米粉”食用時按烹調方法的不同,又有各種各樣的稱呼。將米粉加各種配料、佐料(醋是必不可少的涼拌而食,稱“涼拌粉”將米粉放在滾水鍋中燙熱,撈起,不放湯,加配料、佐料,稱“冒熱粉”加湯,稱“湯粉”用油炒,稱“炒粉”用小鍋將米粉和配料一起煮,稱“煮粉”根據配料不同,有“瘦肉粉”牛肉粉”雞雜粉”螺螄粉”不加肉菜的叫“素粉”湖南人喜好米粉,或趕圩、或進城,每每選中吃米粉,飯店、賓館、招待所早餐供應米粉,家待客乃至未婚男女在圩鎮上見面,如果雙方滿意,便由男方請女方吃米粉。
圖片:米粉
生活習俗—衣著
衣著取決于經濟條件、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質。清朝、民國時期,湖南民眾夏天穿廣式文衫或用苧麻織成的夏布短衫,冬天穿用家織上布做成的大襟衣,男女長褲一般為白褲頭,大襠寬褲筒,衣著不分前后,以棉線帶做褲帶。婦女普遍穿短領偏襟衣。家庭經濟富裕的成年男子夏天多穿綢緞、士林布短衫,女青年則穿旗袍、短裙或其他高檔時裝,冬天則穿絲綢長袍套棉袍。1949年后,湖南人衣著變化大、變化節奏快。50年代,國家干部穿灰色中山裝,青年婦女流行穿花衣服,農民穿對襟漢裝。60年代初,男子盛行解放裝,婦女則喜穿列寧裝。文化大革命”期間,盛行類似解放軍綠色的紅衛兵”服。80年代,隨著家庭經濟條件的改善,男女衣著大改舊顏,款式求新,質量求優,西裝、旗袍、大空服、毛外套、皮夾克、繡花衣、牛仔服、滑雪衫、蝙蝠衫頗為流行,品種繁多,式樣不時翻新,做衣布料的檔次不時提高,化纖毛呢絲綢齊備,顏色艷麗。城鄉青年人穿著已無多大區別,但局部中老年人仍著傳統服裝。
生活習俗—發飾。
清朝,男子留辮。民國初期,政府令男子剪辮,初為光頭,繼為平頭、圓頂,后通行三七分西式發。青年女子留長發或留辮子,老年女子挽“發暑”又名“巴巴頭”50年代初,男子喜剃光頭或理平頭,青年學生剪偏分西式頭,男童習慣在腦門留一四方形短發,謂之“口水毛”女重則喜歡羊角辮,或扎個大秧秧。農村未婚女子扎辮子,婚后剪成齊肩短發,中年以上婦女梳發髻。城鎮婦女大都剪成“一刀齊”短發,姑娘多扎雙辮或單辮,辮梢扎絲綢蝴蝶結,垂于胸前或背后。80年代,青壯年婦女燙發盛行,由城及鄉,發型繁多。少數男青年也有留長發、燙發的。
生活習俗—鞋襪。
清朝時期,婦女纏足。湖南民眾,男女普遍穿自制布鞋,而經濟條件較好、且好打扮的青年女子則穿鞋面鞋幫都繡有花卉、圖案的繡花鞋。此鞋皆用細繩密納,式樣美觀,穿起來舒適,走起路來也很平衡輕巧。夏天,男子或穿布涼鞋,或穿草鞋,或打赤腳。雨天外出多穿木履或牛皮釘鞋。鄉村男子多數不穿襪子,成年女子多以裹腳代襪。民國時期,女子纏足之風逐漸廢絕。青年女子著圓口花鞋、絆絆鞋。成年婦女除家織布縫制襪子外,仍有少數婦女以布纏足代襪。夏天男著經濟實用、編制簡易的草鞋。草鞋大體有三類:一是較為粗糙,鞋底鞋耳全用糯米稻草編制,并用細草繩作鞋帶。二是較為精細,只用糯米稻草編鞋底,其余局部鞋耳、鞋尖、鞋后跟均用麻編制,用棉紗線作鞋帶。三是做工精細,質地輕便,鞋底鞋耳全用苧麻編織,穿起來美觀大方。夏天和秋天山鄉農民多赤腳,冬天穿自制的圓口布鞋或穿購買的力士鞋。襪多用布自制,即使購買機制紗襪也要自己另加布制襪底,留根,以求耐穿。1949年后,鞋襪逐漸普及。80年代以來,隨著經濟生活的提高,省、地、市、縣城無穿草鞋者,鄉里人穿草鞋者也不多見。城鄉各種款式的膠鞋、半膠鞋、塑料鞋、布鞋、皮鞋,應有盡有,且款式新穎??h境民眾穿鞋呈階段性:50年代流行布鞋、半膠鞋、木拖板;60年代流行半膠鞋、皮鞋;70年代后流行皮鞋、塑料鞋、半膠鞋。春秋穿布鞋、皮鞋;夏穿皮料、塑料涼鞋;冬穿棉鞋、毛皮鞋;雨天穿全膠鞋;室內穿拖鞋。80年代后期,城鎮流行長統靴、旅游鞋、防滑鞋、健身鞋。女青年時興高跟鞋、男青年時興半高跟鞋。均為購買品,很少自制品。60年代木履、牛皮釘鞋已被淘汰。至于襪子,眼下已時興線襪、絲襪、尼龍襪、晴綸襪、彈力襪,每人數量決不只是一、兩雙,而是以打計算,非常富余。
生活習俗—首飾
眾多的首飾,為女性的打扮增色不少。清末民國時期,未婚女子多戴瓜子型耳墜,手帶銀圈;中年婦女戴玉鐲;富家婦女手帶金、銀、藤手鐲和戒子以及串珠鐲,頸帶金、銀項鏈;一般婦女常帶銅質頂針,以便做針線活,亦起裝飾作用;局部小孩耳吊“長壽”耳墜、頸帶銀項圈或掛“長壽鎖”上鐫“長壽富貴”易養成人”字樣;鄉間女子未婚的梳長辮,扎紅頭繩,已婚的挽髻,上插鮮花,俗稱素打扮。5070年代,城鄉婦女以艱苦樸素為榮,不重首飾,戴各種手飾者少。80年代,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條件改善,城鎮婦女時興首飾,戴各式各樣的戒子、耳環、簪子、手鐲、項鏈較為普遍,飾品質地有金、銀、銅、玉等。農村女子已有一定數量的人戴之。市場上,女性首飾等妝飾品,品種繁多,琳瑯滿目,五光十色,應有盡有。
來源:韶山旅游網www.stressfrei-leben.com轉載請說明出處!
發表評論
相關內容查看全部
Copyright(C) 2017-2021 517shaoshan.com (韶山旅游團)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授權,禁止轉載韶山旅游任何信息
精品韶山,專線經驗,專業操作!韶山一日游天天發團,長沙市二環內上門接,承諾不滿意就退款的韶山一日游線路!
韶山旅游客服熱線電話:0731-85678026,159-7422-2493 陳經理 (24小時) QQ:1604495173(業務咨詢)1552929185(網站鏈接)
韶山旅游團提供長沙旅游,長沙到韶山一日游,韶山一日游,長沙到韶山旅游,長沙到張家界鳳凰旅游,長沙一日游等高品質的精品旅游線路
旅游資質云之夢旅游,旅游許可:L-HUN-01378
湘ICP備18021764號 技術支持:韶山旅游團